行业资讯快速了解连接器最新行业资讯!

立讯精密携手 Open AI 进军 AI 硬件:涨停潮下的转型破局与行业挑战

作者:zhuqi来源:网络浏览量:18时间:2025-09-23 16:35:59

注: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且经过人工审核,仅供参考。

9 月 22 日,消费电子领域龙头企业立讯精密迎来资本市场强势表现,早盘时段罕见以一字涨停开盘,最大封单规模超 46 亿元,最新总市值定格于 4420 亿元。

这一异动背后,源于一则重磅合作消息: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人工智能巨头 Open AI 已与苹果核心设备代工商立讯精密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计划联合打造消费级智能设备,产品将深度适配 Open AI 的人工智能模型。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Open AI 规划的产品矩阵涵盖无显示屏智能音箱,同时还在推进眼镜、数字录音笔及可穿戴胸针等品类的研发,首批设备预计于 2026 年末至 2027 年初正式发布。

立讯精密携手 Open AI 进军 AI 硬件:涨停潮下的转型破局与行业挑战

当前,全球 AI 产业正经历从软件层面向硬件终端的关键跨越,而作为中国制造业标杆的立讯精密,此前在消费电子代工领域已面临增长瓶颈,亟需找到 “第二增长曲线” 突破困局。

此次与 Open AI 的联手,无疑为其注入了转型强心针,但这场跨界合作的长期前景,仍需时间检验。

一、“果链” 光环下的成长阵痛:依赖与突围的两难

自 2010 年登陆资本市场以来,立讯精密的经营业绩曾一度亮眼,而这一成长轨迹中,苹果公司的支撑作用不可或缺。

立讯精密创始人王来春早年曾任职富士康高级岗位,创业初期承接了大量来自富士康的订单,巅峰时这类 “二次转包” 业务占总营收的 56%,但此类业务附加值低,盈利空间十分有限。

立讯精密

随着行业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迭代,王来春在 2011 年果断推动战略转型, 收购昆山联滔,首次正式切入 “果链” 体系。这一决策立竿见影:当年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同比涨幅分别达到 152.89%、185.33%,创下 2008 至 2020 年间唯一一次三位数增长。

此后,立讯在 2016 年进一步入股苏州美特,成功拿下 Air Pods 订单,苹果 CEO 库克甚至专程到访立讯精密昆山工厂并给予高度评价。资本市场也随之给出积极反馈,公司股价摆脱此前横盘态势,开启高增长周期,当年更登顶 “中小板” 龙头位置;2020 年,凭借 iPhone 12 mini 组件代工业务,立讯股价再度冲高至历史峰值。

然而“背靠大树” 的同时立讯精密对苹果的依赖也日益加深,“果链” 企业普遍存在 “高增长、低盈利” 的财务特征,立讯亦不例外:2021 至 2023 年间,来自苹果的营收占比始终维持在 75% 上下,即便 2024 年略有回落,仍保持在 70% 左右。

受苹果强势议价能力影响,立讯的毛利率持续承压,呈现逐年下滑趋势 ,2020 年至 2024 年分别为 18.09%、12.28%、12.19%、11.58%、10.41%。

立讯精密财报

财务数据的疲软直接反映在股价上:自 2021 年初起,立讯精密市值经历震荡后进入下行通道,长达近三年的深度调整中,市值跌幅显著,甚至一度腰斩。

为摆脱 “果链依赖症”,王来春早在 2021 年便启动 “三个五年计划”,试图向消费电子之外的汽车、通信、工业、医疗等领域拓展。

其中,汽车零部件业务被寄予厚望,立讯在该领域的布局已超十年。受益于国内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浪潮,其汽车板块营收从 2021 年的 41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138 亿元,但营收占比仍处于低位 ,2024 年全年仅 5.1%,2025 年一季度也仅提升至 6.6%。

更值得关注的是,汽车电子业务的盈利能力同样下滑:2022 至 2024 年毛利率维持在 15.7% 至 16% 之间(略高于整体水平),但 2025 年一季度毛利率骤降至 13.1%,较 2024 年同期的 17.2% 大幅下滑,显然立讯精密的 “第二增长曲线” 探索,仍面临多重阻碍。

二、Open AI 为何选择立讯精密?三大核心优势成关键

对 Open AI 与立讯精密而言,此次合作堪称双方的 “战略破局点”,对立讯而言,这是其从 “果链核心供应商” 向 “AI 链核心玩家” 转型的关键一步,Open AI 选择立讯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后者在三大维度的核心竞争力:

1. 消费电子精密制造的深厚积淀

作为苹果核心供应商,立讯精密在消费电子领域已构建起 “零部件 + 整机” 的全维度制造能力。

在零部件层面,其实现了机、光、声、电多领域的全面布局;在整机代工领域,尤其在可穿戴设备(如 Air Pods、Apple Watch)的组装上,积累了成熟的大规模量产经验与供应链管理能力,这为 AI 新产品快速落地、保障高良率提供了基础。

以当前热门的 AR 眼镜为例,立讯精密无锡工厂已启动 50 万台产能爬坡,采用全自动化产线实现 98.7% 的整机组装良率,配套华灿光电 Micro LED 模组的供样周期更缩短至 7 天。

此外通过参与 Meta Quest3 交互场景开发,立讯还掌握了 AR 设备的核心技术细节,目前已切入 Meta 新一代消费级 AR 眼镜 Celeste 的供应链,负责传感器集成与部分光学组件组装,预计 2025 年第四季度启动批量供货。

与此同时,立讯仍在持续强化 OEM 业务能力:2025 年上半年,其以 43.89 亿元收购闻泰科技消费电子系统集成业务,进一步提升整机设计与制造实力。近期,在 iPhone 17 标准版预售超预期的背景下,苹果已要求立讯将该机型日产量提升约 40%,并同步要求部分非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将日供货量提高 30%。这种经苹果产品反复验证的精密制造能力,正是 Open AI 推进 AI 终端量产最急需的技术保障。

2. 全球交付能力与风险规避体系

立讯精密依托 “本土创新 + 全球交付” 的产能布局模式,已在全球 29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 105 个生产基地与 28 个研发中心,具备覆盖全球的交付能力。这一布局不仅能灵活调配资源、为不同市场客户提供定制化方案,更能有效规避关税与政治风险:例如,通过联动莱尼德国研发中心与东莞精密制造基地,高压线束生产成本可降低 15%-20%;借助墨西哥北美工厂与越南基地形成的 “美墨 + 东南亚” 双枢纽,成功规避北美《通胀削减法案》(IRA)的本地化率要求。此外,王来春近期推进的赴港上市计划,不仅是为企业补充资金,更是立讯向国际化多元制造企业迈进的重要布局。

3. 关键人才资源的协同潜力

Open AI 选择立讯的另一重要原因,与一位关键人物密切相关 ,苹果前首席设计总监、有 “iPhone 之父” 之称的 Jony Ive。Open AI 此前以 65 亿美元收购 io 公司后,Jony Ive 随即出任该公司 “创意与设计” 核心负责人。据 The Information 披露,自收购 io 以来,Open AI 已从苹果挖角超 20 位硬件工程师,覆盖 Air Pods 音频架构、Apple Watch 微型化工艺等核心领域。当这些顶尖设计人才的创新理念,与立讯精密成熟的工程实现能力相结合,有望催生超出预期的技术协同效应。

三、AI 硬件赛道:机遇诱人,挑战亦不容忽视

“真正重视软件的人,应当去打造专属硬件。” 半个世纪以来,硬件领域始终践行着乔布斯曾引用的图灵奖得主艾伦・凯的这一观点。当年,立志打造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乔布斯,成功引领了 PC 与移动终端两个时代;如今,Open AI 与立讯精密的合作,本质上是押注 AI 产业从云端向终端 “落地” 的革命浪潮。

从市场潜力来看,AI 硬件赛道前景可观:据 precedence research 数据,2024 年全球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规模约为 721 亿美元,预计到 2034 年将攀升至 4317 亿美元,2024 至 2034 年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 19.59%。更重要的是,每一款成功的 AI 硬件产品,都可能成为数据收集的关键节点,通过海量真实世界数据反哺 AI 模型迭代,因此资本市场对 AI 硬件的关注,本质上是对未来全新 AI 原生交互范式的期待。

但在投资人郭晓菲看来,国内供应链的成熟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 硬件层面极易陷入同质化竞争。以 AI 眼镜为例,据智东西统计,2025 年前 8 个月,公开报道的具备一定知名度的 AI 眼镜新品已达 25 款,价格跨度从 999 元覆盖至 8999 元,产品差异度不断缩小。

深究背后原因,一方面是硬件技术壁垒正快速降低,供应链方案呈现 “拿来即用” 的特点;另一方面,在产品智能化不足的情况下,AI 硬件需与非智能设备、云服务、软件 APP 竞争用户需求,而智能手机功能的持续扩展,也进一步挤压了单一功能终端的市场空间。在 AI 时代,硬件的差异化优势已不再单纯依赖硬件本身,而是更多转向软件能力 —— 企业需将硬件作为流量入口进行设计,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 AI 模型的领先性,更在于能否构建稳定、高效、低成本的软硬件适配路径,切实解决用户体验痛点,并完善内容生态。这些,都是立讯精密与 Open AI 在合作中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标题:立讯精密携手 Open AI 进军 AI 硬件:涨停潮下的转型破局与行业挑战
文本标签:连接器
猜你想要
¥0.1305000000
¥0.1450000000
¥1.3050000000
¥0.9570000000
¥1.2013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