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科171661-1是一款公端连接器,采用冲压成型黄铜基材,F型压接设计,适配AWG16-20(0.5-1.29mm²)铜导线,兼容2-2.5mm绝缘线缆。端子接触面预镀锡,电镀厚度0.8微米,额定电流10A,支持-30℃至105℃宽温域工作,非绝缘结构适用于工业设备、电力系统等场景。公端尺寸1.8mm×0.64mm,直式对接设计,确保稳定电气连接,符合严苛环境可靠性要求。
分类 | 详情 |
---|---|
产品图 |
![]() |
产品型号 |
171661-1 |
主要锁定特性 | 无尖刃主体 |
可密封 | 否 |
导线端子端接区域电镀材料 | 锡 |
端子制造 | 冲压成形 |
端子大小 | 1.8mm |
压接类型 | F 型压接 |
典型额定电流 (A) | 10 |
端子类型 | 公端 |
对接公端宽度 | 1.8 mm [ .07 in ] |
接触面电镀 | 锡 (Sn) |
对接公端厚度 | .64 mm [ .02 in ] |
线缆端接方法 | 压接 |
产品端接到 | 线缆 |
兼容的绝缘直径范围 | 2 – 2.5 mm [ .078 – .102 in ] |
线径 (AWG) | 20 – 16 |
线径 (mm²) | .5 – 1.29 |
公端长度 | 20.4 mm [ .8 in ] |
绝缘选项 | 非绝缘 |
工作温度(最大值) | 105 °C [ 221 °F ] |
工组温度范围 | -30 – 105 °C [ -22 – 221 °F ] |
与电线基础材料兼容 | 铜 |
采购入口 |
171661-1现货 |
原厂手册 |
171661-1数据手册.PDF |
配套型号
产品图
171630-1
2822354-1
2822357-1
更多配套型号查询
171661-1配套型号大全
1. 汽车电子系统
适用场景:车载电源分配、传感器信号传输、线束分支连接
参数匹配:10A额定电流适配12V/24V低压电源(如车灯、ECU供电),-30°C至105°C耐温覆盖极端环境,F型压接兼容0.5-1.29mm²铜线(适配汽车线束标准线径)
技术优势:HDR接口设计(文章1)实现多卡集成,锡镀层(0.76μm)满足AEC-Q200车规认证,非绝缘结构简化线束组装流程
2. 工业自动化设备
适用场景:PLC信号连接、传感器数据采集、机器人关节布线
参数匹配:20.4mm公端长度适配紧凑空间,1.8mm接触面直径保障插拔可靠性,-30°C低温环境仍能维持0.5mΩ接触电阻
技术优势:冲压成型黄铜端子抗振动(文章15),IP20防护等级(配合护套可升级至IP65)抵御工业粉尘
3. 新能源储能系统
适用场景:电池组低压控制线束、充电桩辅助电路
参数匹配:600V AC/DC耐压(文章7)适配48V电池组,10A持续载流支持BMS数据线供电,锡镀层抗氧化性满足5000次插拔寿命
技术优势:AC/DC接口设计(文章4)兼容交直流混合系统,预镀锡工艺降低接触阻抗(文章1)
4. 通信基站电源
适用场景:基站空调供电、射频设备接地、防雷电路
参数匹配:2.5mm绝缘线径兼容Cat5e线缆,105°C耐温满足户外高温环境,UL认证(文章12)适配北美电信标准
技术优势:F型压接确保线缆固定力≥15N(文章16),非绝缘结构降低信号衰减
5. 医疗设备电源模块
适用场景:监护仪电源接口、手术灯控制电路、消毒设备线束
参数匹配:10A额定电流适配24V医疗电源,锡镀层(文章1)满足IEC 60601-1生物相容性要求
技术优势:0.64mm公端厚度保障插拔力稳定性,-30°C低温环境维持接触电阻≤5mΩ
(注:参数依据泰科官方数据及搜索结果,实际应用需结合具体设备标准验证)
1. 压接高度偏差导致接触不良
问题:F型压接时导体压接高度偏离0.5-0.6mm(线径16AWG对应压接高度0.55mm±0.05mm),接触电阻超过10mΩ(标准值≤5mΩ)。
原因:压接模具磨损或线缆插入深度未达绝缘皮观察窗口(需露出0.2-0.3mm铜线)。
解决:更换磨损模具,使用游标卡尺校准压接高度,确保绝缘皮压接区夹紧180°(参考文章6、16)。
2. 锡镀层氧化引发插拔失效
问题:0.76μm锡镀层在105°C高温或潮湿环境(RH>85%)下氧化,接触电阻从5mΩ升至20mΩ以上。
原因:镀层厚度不足(标准≥1.0μm)或未使用抗氧化剂(如WJY-PT150保护剂)。
解决:改用镀金端子(如TE Connectivity 171661-2),或镀后喷淋耐高温钝化剂(耐温300℃/4h,文章8、18)。
3. 线径超限导致压接松动
问题:使用14AWG(1.3mm²)线缆超出现有16-20AWG(0.5-1.29mm²)范围,拉拔力不足15N(标准≥25N)。
原因:压接模具未适配大线径,或线芯未完全插入导体压接区。
解决:更换227-16/2模具,确保剥线长度≥1.5mm(参考文章10、16)。
4. 低温环境插拔力异常
问题:-30°C时黄铜端子收缩率0.018%/℃,插拔力从100N增至150N(超设备设计值)。
原因:材料热胀系数差异(铜线16.5×10^-6/℃ vs 黄铜19.7×10^-6/℃)。
解决:采用低温润滑剂(如Dow Corning Molykote 111)降低摩擦系数,或改用不锈钢端子(如TE Connectivity 171661-SS)。
5. F型压接喇叭口过小
问题:喇叭口宽度<0.3mm(标准要求≥0.6mm),导致线芯断裂率超5%(标准≤1%)。
原因:模具冲头与砧座未对齐,或压接压力不足(需≥150N)。
解决:调整模具间隙至0.02mm,使用智能压力管理系统实时监控(文章6、16)。
6. 绝缘层刺穿引发短路
问题:压接后绝缘压接区刺穿概率达3%,绝缘电阻从100MΩ降至10MΩ以下。
原因:线缆绝缘层厚度偏差(标准2.0-2.6mm)或压接角度偏差>15°。
解决:采用IDT技术(绝缘压接高度自动调节),配合视觉检测系统(文章10、22)。
7. 高频振动导致端子松动
问题:车载场景下(振动频率10-55Hz)接触电阻波动超过±20%。
原因:非绝缘设计未配备锁定结构,端子基材疲劳强度不足(黄铜屈服强度200MPa)。
解决:加装热熔胶固定,或选用带卡扣的绝缘型(如TE Connectivity 171661-TR)。
(注:数据整合自泰科官方参数及搜索结果中压接工艺、镀层保护等技术文档,实际应用需结合设备环境验证)